當下,加快推進碳減排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中國更是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布,中國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后,落實雙碳目標的各項工作在全社會緊鑼密鼓地展開,也是去年兩會到今年兩會最熱的話題之一,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積極為此營造有利的環境,加快新能源開發這一項重點任務。
一、碳中和將成為新的地區競爭焦點
各國的能源碳中和戰略,以降低化石能源發電占比、減少煤炭消費為主,并不斷提高風電、水電、光伏、氫能、生物質等清潔能源的發電占比。在各國政策中,對清潔能源的投資是疫情后經濟復蘇中最有效益和最具有安全性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是碳中和的關鍵。
碳中和不僅是一場國際競爭,也是國內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碳達峰碳中和為相關領域產業的流動提供了機遇,包括引導綠色資本流動、人才就業、綠色產業與可再生能源創業投融資等。各地都在積極發展綠色產業以推動新冠肺炎疫情后的經濟復蘇,紛紛出臺激勵措施,向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加大技術研發及其產業化投入,發展綠色產業基金,并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促進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產業全面轉型升級。
二、碳中和將重塑區域比較優勢及競爭格局
碳中和將成為區域發展格局重塑的影響要素。產業轉移和比較優勢等區域經濟優勢將被改寫。如荒漠化地區發展農業面臨著水資源制約,卻具備“光伏+”等多種模式產業發展的有利條件。高碳排放行業如水泥行業布局,將出現新變化而不一定是“梯度轉移”擴散。正像信息技術使商品生產和消費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從而改變了“信息不對稱”狀況;電商的發展改變了物流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局限;高鐵的快速發展將改變城市和居民分布特點;而共享經濟的新發展模式使物流成本明顯降低。碳中和對區域經濟乃至所有經濟體都將是一場重塑,城市間的產業轉移將出現新態勢。隨著我國碳減排行動的推進,許多企業將轉移到欠發達地區。從發達城市轉移來的產業大部分屬于高耗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甚至是碳強度高的產業。在經濟增長強烈需求下,欠發達地區樂于甚至主動尋求“承接”。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這些項目減排也十分重要,因此欠發達地區沒有大規模清潔低碳能源,也將很難承接轉移過來的這些產業。
三、可再生能源將成為產業轉移的吸引力
可再生能源地域差異將帶來產業格局的變化。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主要分布在我國三北地區,成為高載能產業集聚和生產的吸引要素。碳中和目標將導致產業“西進北上”,產業鏈供應鏈將出現新變化,并影響區域經濟版圖。即便不是高碳高耗能企業如果不向綠色高效轉型發展,在碳交易、CCER、碳稅等壓力下,也會很快失去競爭力。比如我們省的沃爾沃,要出口汽車必須使用綠電來生產汽車,今年主動向我們企業高于市場的價格購買5000萬度的綠電(0.422元/度,黑龍江脫硫電價0.374元/度,高出0.048元/度)。所以說可再生能源就是生產要素,就是生產力,就是營商環境。
我省風力資源豐富,黑龍江省地處中高緯度,西風環流控制之中,常年多風,風能資源可開發量約為2.3億千瓦,是我國風能資源最豐富省份之一,是繼新疆,甘肅,內蒙之后排名第四的省份。我省的太陽能資源也十分豐富,年總輻射量為4400~5028兆焦/平方米,相當于每年太陽為我們龍江大地送來了750億噸標準煤,這些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龍江大地特殊恩惠資源。但截止2021年末,我省總裝機容量3802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容量只有832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只有338萬千瓦,距可開發的容量相差甚遠。今年1月份,我省印發了《黑龍江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實施方案》?!斗桨浮诽岢觯笆奈濉逼陂g,風電、光伏、生物質電等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裝機3000萬千瓦以上,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超過50%。上周印發的《黑龍江省能源領域重大工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到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總裝機規模達到2700萬千瓦,力爭每年新增建設規模400萬千瓦左右,力爭每年并網容量在350萬千瓦左右。這樣的規模與我們這樣一個新能源資源大省相比是在是太少了,實際上基本我省每個地市都規劃了1000萬千瓦基地。
全國人大代表,九洲集團董事長??李寅
四、關于發展我省新能源又好又快發展的幾點建議
1、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牢記“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持續推進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推動能源向綠色低碳發展,支持有條件的地方、行業、企業率先達峰,建議“十四五”期間我省每年規劃布局1000萬千瓦以上新增各類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在謀劃布局新能源產業發展時不只基于當下的電力消納和外送通道條件,不只限于保證性收購建設規模。更要考慮即將到來的電力市場化交易、自發自用、源網荷一體化、隔墻售電、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綠色園區(產業園)、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以及碳交易等新模式新業態對綠色電力的急迫需求,目前風電光伏的發電成本已經大大低于火電成本,可以大大地降低用電成本。所以要提前謀劃盡早布局,迎接即將到來的能源革命。今后能源的發展一定會像信息互聯網一樣,每一個體既是用能單位又是產能單位,能源雙向流動,互聯互通,全國乃至全球形成一張大的能源互聯網。未來人類能源供應是“風光無限”,誰擁抱太陽,誰就擁有了未來的能源;誰馴服風能,誰就抓住了能源的未來。
2、制造業是黑龍江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當前,我省正處在一個極其艱難又極為重要的轉型期,面臨制造業發展不充分、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不高、智能化發展遲滯等突出問題。建議利用好我省新能源資源豐富這一資源優勢,促進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和新能源材料產業的發展,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項目規模化開發的帶動下,形成健全的新能源產業鏈體系,涵蓋開發建設、部件與整機供應、配套服務等,打造一批成長性好、市場競爭力強、規?;\營的新能源企業,在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等地打造出百億,乃至千億級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制定完善各項配套政策措施。產業鏈之間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解決我省新能源建設指標規模與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關聯度低,新能源資源優勢和市場發展潛力未能帶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整體發展,對我省經濟貢獻率低,對裝備制造業支撐少等問題。把新能源產業培育壯大成為我省戰略新興產業,使其成為黑龍江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增長點與動力源。
3、在分配新能源新增建設規模時,向省內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鏈和地方具有優勢企業傾斜。有了項目,就有了資金,資金是跟著項目走的,最近這幾年我們幾乎每年都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將全國的資金募集到黑龍江來使用,我們發行可轉換債,中簽率在萬分之三,融資成本第一年只有年化0.4第二年化0.6,在資本市場上的融資基本上是不用還的。我們新能源項目間接融資(就是直接從銀行融資)可以做到15年年化利率4%左右。有了項目就有了人才,人才是跟著資本跟著項目和平臺走的;將一些資源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交由地方企業來做,不僅可為地方企業積攢了業績,壯大實力,更重要的是項目的工程總承包(EPC)留在了地方。接下來的設備制造與采購留在了地方、工程設計監理留在了地方、各種分包方留在了地方、工程施工、安裝留在了地方、甚至農民工大多用的都是用地方農民工,我們在一些區縣建設一個電廠高峰時同時2000外來人口的增加,當地的賓館、飯店都會出現爆滿和供不應求的局面。整個鏈條的稅收都留在了地方,一份投資可以拉動出幾倍GDP的產出。